【双性恋】什么是双性恋?4个因素导致双性恋
双性恋,也称双性倾向,是指对男性和女性都存在性吸引力的一种性取向和行为模式。它是与异性恋和同性恋并列的三大主要性取向类型之一,与对任何性别均无性吸引力的无性恋不同。研究表明,女性双性恋者比例高于男性,而女性同性恋者比例则低于男性。
双性恋并非简单的“喜欢同性也喜欢异性”,它涉及情感和生理上的吸引,可能包含与同性或异性的暧昧或亲密行为。这种性取向在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中都有存在记录。从原因学角度来看,双性恋的成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 从胚胎发育来看,胎儿性腺初期倾向于女性器官,只有Y染色体作用才能形成男性性腺。缺乏雄性激素刺激,胎儿会自动发育为女性特征。男性的发育需要激素作用转变发育模式。如果大脑发育中接受男性激素信息的部位出现差异,男性体内可能保留女性成分。这可以解释部分性身份障碍和性取向障碍的原因,并说明成年男性易性症患者和同性恋者血液中性激素水平与正常男性无异的原因。 出生前,若大脑关键部位未被男性化,则成年后可能对睾酮反应不敏感。女性易性症患者的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也是在出生前的关键时期形成的。动物实验也表明,胚胎期接受大量雄性激素的雌性动物,行为会更像雄性,暗示这可能导致性身份障碍。出生后,雄性激素只能强化成年女性的性特征,而无法改变其性身份和性取向。此外,大脑轻微损伤(如3岁前发生的产伤、脑炎、脑膜炎)也是可能的生物因素。
二、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发展过程受挫可能导致双性恋。婴儿期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目光接触、皮肤接触、温柔的声音等)会建立起特殊的依恋,形成女性化的倾向,这称为“母子结合”,甚至可能在胎儿时期就已开始。这是一种认同过程,也是男孩性别认同紊乱的潜在风险。此外,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也会产生影响,例如父母将男孩当女孩养,或将女孩当男孩养,都可能导致其性别认同混乱。
三、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可能在双性恋中发挥作用。例如,少年时期家庭贫困无法结婚,或为了逃避男性责任,都可能成为双性恋的潜在因素。社会对双性恋的态度也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某些社会文化或阶层曾较宽容地对待双性恋,例如中国明清时期部分富豪阶层。 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双性恋通常被认为有伤风化,不被法律允许。
四、性别差异: 双性恋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存在差异。男性双性恋者更倾向于与陌生男性发生短暂的同性恋行为,并同时保持异性恋关系;而女性双性恋者则更倾向于与亲密女友发展持久稳定的情感和性关系,可能在特定时期只与同性或异性发生关系,而非同时与两者交往。 男性双性恋者有时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女性伴侣而寻求同性发泄;女性双性恋者则更注重情感建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差异是个人选择的结果,由两性恋爱观、社会价值观、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而非简单的性取向决定。 这并非绝对的规律,仅为一种观察到的现象,不应被误解为对双性恋男女的刻板印象。